新书《苏浙记忆》出版,展现粟裕和新四军苏浙军区的抗战岁月

阅读:0 2025-09-10 11:34:00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实习生 王圣依

“……设立苏浙军区,以粟裕为司令员……统一指挥苏南和全浙。”1944年11月2日,来自延安的一封电报发往华中局,正式拉开了新四军挥师东南、在浙西抗日的历史。

这则电报收录在最新出版的《苏浙记忆》一书中,标题是《毛泽东、刘少奇关于设立苏浙军区、向苏浙地区发展致饶漱石等电》。
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80周年,日前,由浙江省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编纂的《苏浙记忆》一书出版。书中收录了大量抗战时期新四军苏浙军区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回忆录,许多资料在其他书籍上鲜少能看到。

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

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,位于长兴县城西北煤山镇温塘村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曾是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司令部机关的驻地。粟裕大将逝世后,遵照他生前遗愿,将部分骨灰撒在纪念馆操场,并由县人民政府立碑以志。本书由粟裕大将之子、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撰写序言。

八秩回响,七旬守护

2023年,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馆长陈峰平去北京出差,顺路登门看望了原新四军苏浙军区侦查科科长、作战科科长严振衡之女严晓燕阿姨。谈到2025年这一纪念之年,于是有了出版本书的计划。

“她主动提出要编这本书,并承诺担任顾问、提供珍藏资料。”严晓燕曾经对多位亲历者进行口述采访,积累了不少一手资料。“如果有人要出钱来买,我是不会给的。我帮助你们,只是想把事情做好,把革命历史研究好,把红色精神传承好。”

抗战老兵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观看九三阅兵。图源:文明浙江

两年的时间里,严晓燕与编写组合作,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。陈峰平回忆, “严阿姨73岁了,经常帮我们找资料找到凌晨。”

严晓燕提供的资料中,有几篇极为珍贵的文章,比如《军政全优、德才兼备的好领导——深切怀念李景瑞将军》《我所了解的苏浙军区通信工作》。两篇回忆录中,详细记录了当年苏浙军区如何与延安通电、架设军区通信网络等细节。“没有她,我们根本不了解军区通信工作的真实情况。”陈峰平说。

饥饿的细节

部队在天目山一带建立根据地,1945年春天,遇上了严重的粮荒。

浙西多山,粮食生产少,给部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好在山中盛产毛竹,起初部队吃肉烧竹笋,大家觉得味道鲜美,后来只剩竹子,“吃清水煮老竹笋,清肠刮肚,吃下去比不吃还要饿。”陈峰平说,为节约粮食,部队改吃稀饭,减少餐数;停止操练,减少体力消耗。

“有的战士俯卧在床上,一边把肚子顶住,一边听指导员讲故事,来减少饥饿感。”陈峰平语气沉重,作为本书主编,编纂过程也让他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细节。

“更令人痛心的是,战士们常因误食野菜、银杏果而中毒,只好送往后方医院治疗。”

新四军第十六旅战士作战画面

“杨凤”到底在哪?

在编纂《苏浙记忆》过程中,让陈峰平和编纂团队最头疼的,是史料核实。

“摘编过程中最难的是核实史实,一条资料需要查阅书籍、询问专家,或者是亲历者的后代。”陈峰平提到,有篇回忆录写到一个地点“杨凤□”,称江南印钞厂曾设于此。但他们询问了广德党史专家,但对方回复:“广德没有叫‘杨凤’这个地方。”

难道是老人记错了?

陈峰平团队没有放弃,最终在一本《广德党史大事记》中发现线索,书中清楚记载了“杨风岭”这个地名,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,曾是苏浙军区及后勤单位活动频繁的区域。“于是我们合理猜测,这个‘杨凤□’就是‘仰峰岭’。”也许是地名的变迁、也许是相近读音的误记,编写团队力求一处也不放过,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理。

“一般认为,江南印钞厂的位置位于皖南宣城市广德市的杜家坟韩家巷,但很多书籍和回忆录都提到了仰峰岭。”陈峰平进一步补充,“大家不可能同时记错。”核实中发现,江南印钞厂后来曾迁移到浙北长兴与皖南广德交界处的仰峰岭。

一个小小的地名校正,折射出历史资料编研中不易和严谨。

长兴仰峰岕

粟裕大将的“战神”之路

作为开国大将,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,粟裕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。从纪录片《粟裕大将》、电影《大决战》到电视剧《粟裕大将》《亮剑》,无不提到粟裕大将在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中的赫赫战功。

但很多人不知道,早在苏浙军区时期,时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的粟裕,就已在这片烽火硝烟的土地上锤炼出卓越军事指挥能力,为日后的“战神”之名奠定重要基石。

时任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中共苏浙区党委书记粟裕

1944年底,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,于次年1月与王必成、江渭清领导的新四军十六旅在长兴县煤山镇仰峰岕会合,正式成立苏浙军区。

部队刚整编完成,就遭遇国民党第三战区调集重兵发起的三次大规模进攻(也称天目山战役)。“在第三次天目山战役中,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了7.53万人的兵力,但在粟裕的指挥下,苏浙军区部队打了一场十分漂亮的歼灭战。”陈峰平说。

粟裕在回忆录中指出,这三次天目山战役,新四军成功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,为后续北撤和编入华中野战军创造了有利条件,提前实现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。

1945年,新四军苏浙军区四纵十支队二营部分营连干部合影于孝丰。

1945年10月,为避免内战、实现和平,苏浙军区奉命北撤,这批经历天目山血与火考验的主力后被编入华中野战军,粟裕也由此出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,继续书写他戎马生涯的辉煌。

硝烟散去80年,如今,在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是红色教育的热门之地,众多机构、企业、学校和军史爱好者前来开展党史军史教育学习,也有很多人自驾来参观。

编纂《苏浙记忆》的过程,对陈峰平也是一次学习过程:“希望年轻人牢记我们民族经历过的苦难,和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巨大牺牲,为实现我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。”

在史料与口述之间,《苏浙记忆》仿佛一架时光机,带后人重回抗战中的苏浙皖边区,那里有将军的电报、战士的饥饿、百姓的盼望,也有严晓燕、陈峰平这些人默默守护历史的身影。

(除特殊标注外,图片由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提供。)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相关推荐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