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一张纸条到一把钥匙,红城铁卫以铁血柔情系民心

阅读:0 2025-06-26 11:56:00

6月下旬,遵义。

在一张珍贵的照片前,田文渊心潮澎湃,难以平静。

照片中,他身着洁白的衬衫,胸前点缀着一朵鲜花,牵着身穿婚纱的女儿邱大妹的手,缓缓走向新郎:“今天我就把大妹交给你了。”

田文渊深情地回忆:“这张照片摄于2018年6月,记录了大妹人生中的重要时刻——她的婚礼。”

为何田文渊的女儿姓邱?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温馨而感人的故事。

从纸条到“女儿”的亲情

2002年,田文渊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中华派出所当所长时,年仅12岁和7岁的邱家姐妹走进派出所,将攥着的纸条递给田文渊。纸条这样写道:“所长大人,我们家里只剩半斤面条,生活不下去了,希望得到你们的关照。”

田文渊马上安排民警蔡妈妈去邱家走访得知,姐妹的父母因复吸被劳教,兄妹二人在家中连基本生活用品都没有。“刚进屋子里,就看到床上的只有一床烂被褥横摊在木架子床上,两姐妹把从床单扯下来的布当洗脸帕。”蔡妈妈回忆,“再看两姐妹,灰头土脸,头上还长了虱子。”

那一刻,蔡妈妈鼻子一酸,把两姐妹带到家里洗了个澡,并把看到的这一幕幕告诉田文渊。

田文渊看两孩子可怜,想帮助她们,于是筹集费用帮其购置被褥、拖把、电灯,并联系学校解决了入学问题。

自此,姐妹的一日三餐都在派出所,派出所就成了两姐妹的第二个家,田文渊也被他们亲切唤作“田爸爸”。

2006年,田文渊调任会址派出所所长后,继续资助邱家姐妹。“大妹子喜欢读书,我们尽可能提供她最好的教学资源。二妹子无心读书,我们就让她学习按摩技术,让她有谋生技能。”

2008年,邱大妹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,拿到录取通知书当天,她一个人悄悄地躲在角落里哭,被所里民警看到后直接告诉田文渊:“大妹在偷偷哭。”

田文渊找到大妹问她:“怎么了?”

邱大妹抹了抹泪:“我们这些穷孩子有什么用,考上了大学,也没有钱去读书。”田文渊鼻子一酸说:“有田爸爸在,你放心,读大学的问题我来解决。”

于是,田文渊发动辖区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募捐,凑足了邱大妹四年的学费,自己还承担起了生活费。

如今,取得法律与英语双硕士学位的邱大妹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职业律师,还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。“结婚当天,我就是作为她的亲爸爸。”

“邱大妹生了个大胖小子,前段时间才带回来探亲,我逗着玩,聪明得很。”田文渊笑得合不拢嘴:“邱二妹也不错,学了门技术,平均月薪上万元。”听过这段故事的人都说:“你是干捡了两个女儿,幸福哟!”

“侠骨柔情田所长。”众口皆碑,田文渊在打击犯罪行为时铁面无私,坚定不移,而在那坚毅的外表之下,却隐藏着一颗仁心。

22楼围墙边的生死救援

2022年,6月6日下午6点,遵义市空气依旧弥漫着热气。

“嘟嘟嘟嘟……”

袁红接到了一名女孩欲跳楼轻生的报警电话。

她迅速放下碗筷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“一定要救下那个孩子。”

她赶到现场,只见那女孩孤零零地坐在22楼的楼顶边缘,双腿荡在空中,哭喊着不让任何人接近。袁红的心被紧紧揪住,她知道,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。

没想别的,她一口气跑到电梯口,坐着电梯到了顶楼,这时候,大楼下,围观人群围满了区域。大家仰着头看着女孩,揪心得很。

“有什么事,和阿姨说,好?”袁红说,当时就是试着和她聊天:“聊天可以分散注意力。”

“阿姨请您喝奶茶,好吧。”

在楼顶,要接近女孩,需要爬过一堵围墙,由于围墙比较高,袁红最先是跪在一张桌子上趴着围墙和她沟通,在得到女孩同意后才慢慢翻过围墙,坐到女孩旁边耐心倾听、劝说。

“如果,他真的跳,是拉还是不拉?”这句话在袁红心里盘问了许久:“一定要把她劝下来,如果他跳了,我救他时也会跳下去,可我想到家里还有儿子女儿丈夫等着我,那一刻我坚定必须把女孩劝下。”

前前后后,袁红和女孩聊了一个多小时,天都黑了,女孩情绪平复下来了,这时候,围观的人还未散去,女孩才说:“阿姨,我们下去吧!”

下来后,袁红汗珠子从额头直冒,副所长黄熙平连忙上去紧紧抓住她的手说:“你要有什么意外,我们该怎么交代?”

这个事情,袁红一直瞒着丈夫,直到一次无意间道出,丈夫才惊讶地说:“二妹子,你胆子才大噢!”袁红只是淡淡一笑,她知道,那不是胆大,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。

148个微信群、居民托付的钥匙

在会址所,如果说田文渊代表的是侠肝义胆,袁红展现的是临危不惧,那么杨娜娜的笑容便是“冬天里的一把火”。

“我们都很信任她,有事就找杨娜娜”,这是纪念馆社区居民间流传的一句话。

12年来,杨娜娜用心用情用爱把小事、实事、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里,成为大家信赖的一员,架起了警民沟通“连心桥”的密码就藏在一个个数字里——2000多个微信好友、148个警务微信群、24小时在线的电话和遍布辖区的公示牌。

“有时候,家里有什么需要麻烦娜娜警官处理的,我们直接就把钥匙交给她。”居民说:“钥匙交给她比放枕头底下踏实。”

“我的工作任务就是服务群众,不管是外地游客,还是辖区居民,只要是到我辖区的人,都是我的服务对象。”这是杨娜娜常说的一句话,她也是这么做的。

社区楼上浇花漏水扯皮,她拎着水桶去现场化解矛盾;

独居老人被保健品推销缠上,她蹲在电话边陪老人演“闺女查岗”;

游客丢失的物品藏在纪念馆花坛缝里,她打着手电筒一寸寸地摸找。

难怪街坊们都说:“娜娜的笑像冬天的烘笼,暖身又暖心。”

在遵义会议会址所,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连起来,就是一代代会址派出所民辅警的精神缩影,就是会址派出所门口那块全国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牌匾背后的精神内核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

编辑 程佩佩

二审 吴浩宇

三审 唐正平

相关推荐
返回顶部